政策详细
 
 
河北省抢抓协同创新战略机遇 推动“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再提速
时间:2020-03-1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要靠创新驱动,要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2014年以来,河北省积极抢抓战略机遇,大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形成“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创新协作新模式。“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60.9亿元,其中2019年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214亿元,同比增长11%,河北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北京输出的比重达到7.5%,京津已经成为河北省技术成果供给的最主要源头。

  一、协同创新顶层设计日趋完善

  一是建立了科技部主导下的京津冀协同创新“1+3”联动工作机制,组建科技部领导下的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推进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共同研究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落实。二是有效建立起京津冀三地科技部门定期会晤机制,相继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合作协议(2015-2017年)》《关于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合作协议(2018-2020年)》,形成梯次有序、分工协作的创新战略布局。三是启动建立京津冀协同创新统计调查制度,在京津冀协同创新工作平台基础上,和京津科技统计部门共同起草京津冀协同创新统计指标体系,谋划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启动定期调查。

  二、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聚焦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中心的协同创新战略定位,加快建设“一南一北一环”三大创新平台。一是扎实推动“河北·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启动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专项,建立示范区实施情况监测评估,支持一大批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落地转化。二是打造“科技冬奥绿色廊道”,对接《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编制完成《科技冬奥智慧崇礼行动计划》。在民生领域系统集成技术专项中发布“智慧崇礼建设”技术榜单,为崇礼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决策和技术支撑。启动实施了“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投入资金5000万元,全力组织开展技术集成与示范。三是持续强化“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被批准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持续强化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工作,丰宁、滦平、大厂、固安、涿州等8家园区被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涿州建立北京农科城涿州农业科技成果创新示范园。组建了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研究院,与中国农科院等京津10个单位成立了“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联盟”。编制印发了《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成果供给指南及需求清单(2019年)》。2016-2019年共发布成果供给644项,需求信息380项,成功转移转化首都先进科技成果60项。与北京对接,智能农业园区、食用菌等16个农业协同创新平台项目落户示范带,实现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转化。

  三、京津资源引进力度持续增强

  一是探索采取一区多园、总部─孵化基地、整体托管、创新链合作等多种合作模式推动北京创新主体落户河北。其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采取整体托管模式高效吸引创新资源,目前已入驻企业252家,入驻率超过95%,园区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积极探索利益分享模式,成功吸引124个项目落地,成为承接中关村海淀园项目的高效载体。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北京转移医药企业由北京市延伸监管的园区。二是借力京津科技和金融资源,合作共建保定中关村创业大街、北大中电科技园、石家庄金种子创业谷等一批“双创”示范平台,合作发布全省首个“双创地图”,合作开展京津创业导师河北行、“双创促转型河北在行动”“双创”专题展、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辐射带动全省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三是鼓励支持河北企业与京津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业联合共建研发平台,重点围绕河北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有影响的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与京津联合共建各类省级创新平台98家。与北京市科委共同起草《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与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共建京冀联合实验室框架协议》,合作共建京冀联合实验室。积极推进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航天大学联合建设“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节能与智能化联合实验室”建设工作。

  四、资源共享与资质互认逐步加深

  一是制定出台《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跨区域整体搬迁资质认定实施细则》,实现京津冀三地高企资质互认。截至目前,已吸引天宏阳光新能源等13家北京高新技术企业跨区域整体搬迁至河北。二是积极推动京津冀科技创新券合作,三地科技和财政部门于2018年共同签署了《京津冀科技创新券合作协议》,正式启动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京津冀三地已有753家提供服务的科技服务机构接受异地创新券。累计发放河北省科技创新券4914万元。三是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成功试运行,总计5349台/套原值2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实现与京津网站仪器资源信息的互联互通。

  五、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聚焦提升河北省吸引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能力,制定印发专项工作方案,启动实施“52111”工程,加速构建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协同创新新模式。二是制定《支持五十四所等三所中央驻冀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计划(2018-2020年)》等政策,积极推进驻冀院所科技成果在河北转化落地。支持54所、13所、718所等中央驻冀科研院所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项,支持资金5000万元。三是建设技术转移支撑体系。支持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高校院所、中国技术交易所、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等在河北设立10余家技术转移分支机构或研究推广机构,河北近400人获得北京技术经纪人执业证书。按照“互联网+技术转移”的模式,已建成各类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20家,所有地市均建设了常设技术市场,技术合同登记站点数量实现翻倍、并延伸扩展到县、高新区。四是推动科技金融融合。规模10亿元的雄安成果转化基金已经省政府批准,全力打造雄安新区第一支创投基金。10亿元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在河北落地注册,注册资金已全部到位,共投资京津冀地区项目16个,投资金额5.63亿元。其中河北省项目5个,投资金额1.65亿元。项目涉及节能环保、大数据与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五是深化京津冀节能环保领域科技工作联动。制定发布《发挥中关村节能环保技术优势推进京津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推动京津冀节能环保领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地将立足京津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一体化,充分发挥中关村节能环保产业的引领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支持搭建智慧环保平台、开展联合技术研发等手段,着力在大气污染防治、水处理、固废处置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和示范应用,推动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六、区域间科研合作亮点频现

  京津冀三地多措并举全力构建包含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全链条科技创新合作。一是科研合作机制逐步完善。三地科技部门先后两次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了战略对话、信息交流、工作对接、科技资源和成果开放共享等长效协同机制,并通过定期举办京津冀青年科学家论坛,成功搭建了区域间科研人员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亮点品牌,有力推动了三地的科研合作迈上新台阶。二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合作日趋紧密。三地以联合实施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为核心,针对共同面临的热点、难点科学问题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在重点领域探索开展实质性研究合作,成功探索出了凝聚三地优势科技资源、合力解决关键共性难题的新模式。三是技术创新领域合作显著增强。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专项等,充分借力京津优质创新资料,大力支持河北省企业、院所与京津共同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并涌现出了长城汽车和百度公司联合开展的无人驾驶等特色亮点项目,有效提升了全省的技术攻关能力。